欢迎进入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哈电70年“突出贡献人物”:裴永斌

来源: 本站 浏览次数:8171 发布时间:2021-10-14

裴永斌

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水电分厂重金卧车组组长,全国劳动模范

哈电70年“突出贡献人物”

196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哈电电机水电分厂重金卧车组组长、车工高级技师、哈电集团首席技师。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第九届中华技能大奖赛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机械行业有突出贡献技师、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中国质量工匠等荣誉。他生产的弹性油箱是公司首批免检产品。2016年,入选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金手指”的事迹家喻户晓、叫响行业而备受赞誉。2019年被哈电集团党委命名表彰为“哈电榜样”。



“金手指”这样练成



晚上8点多,裴永斌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走在回家路上,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这样的场景,自1985年从部队复员以来,裴永斌已经走了30多年。



练就“一手摸” 成为“金手指”


1985年冬,裴永斌从部队复员了。带着对部队的不舍,他穿上蓝色的工装,来到哈尔滨电机厂,成为了上万名员工中的一员。

从此,他从一名退役军人成为了一名车工,从满头乌黑到满头花白,这一干就是30多年。他的血肉手指也变成了“金手指”。

他的主要工作是加工弹性油箱。弹性油箱是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件,主要是联接水轮机和发电机的过渡部分,通过自身弹性并依靠发电机的惯性减少振动,往往需要承载着机组上百吨的重量,其波纹结构的加工品质关系到机组稳定性和安全运行。

确保波纹结构不会因持续周期性振动产生疲劳断裂,除了需要通过材料物理性质保证之外,就必须依靠加工减少应力集中,而其结构的特殊性使弹性油箱在加工过程中,油箱内部会被车刀刀架遮挡入口,加上加工过程中注入冷却液产生的烟雾,致使整个过程处在雾里看花的状态,即使仪器也无法及时测量。

怎样才能透视油箱内部,确保走刀的精确位置呢?裴永斌决定尝试用手测量。退刀、调整、进刀、找正、触摸,反复体会、反复验证、反复模拟,除了睡觉,他的右手手指从此没有了休息的时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万次“一手摸”的练习,这双神奇的工匠之手,仿佛长出了可以拐弯的眼睛,终于能一手摸出油箱壁厚和表面粗糙度。2013年,裴永斌被评选为“感动哈电集团提名人物”,被授予“金手指”称号。从此,他的手指终于成为了“官宣”的“金手指”,并在行业乃至全国一举成名。

靠着这个“金手指”绝技,裴永斌屡创佳绩。刚开始,生产一件弹性油箱需要9天,裴永斌接手后,24小时就可以完成。且在他生产的4000多件弹性油箱中,没有出过一件废品,成为公司首批免检产品。



年近50岁 开始编程


裴永斌家的书柜里,有一块灰色的石头,被他视为珍宝。

这块石头,来自被拆除的柏林墙,是裴永斌赴德进修带回来的。这块石头也成为了他“跨界”的激励和见证。

1989年4月,厂里预派10名技术骨干到德国进修学习数控机床操作技术。一个德文字母都不会的裴永斌,开始学习德语,吃饭的时间他都不放过。3个月后,裴永斌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出国进修的人选。

在德国西门子公司,裴永斌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营养。白天苦练技术,晚上整理笔记。从那时起,他立志要实现自身转型,从普通车床转向数控车床。从德国带回的一身技术,使他成为水电分厂为数不多接触过数控机床的工人。

看到了中德技术的差距,回国后,裴永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技术研发和效率提升上。

厂里引进数控机床,目的是替代原来的“笨床子”,用数字化操作来提高生产效率,但这并不容易。由于各地水电站条件不同,每件弹性油箱都是量身定制,必须在机床上配备一套个性化刀具,才能生产出符合要求的弹性油箱。R6成型车刀成为了他攻关的第一个目标。过去的R6成型车刀只能加工到30毫米深,太长就会造成刀体振动过大影响工件加工精度,但现在则要加工67毫米深,是原来加工极限深度的两倍多。怎么解决?在好几年时间里,裴永斌反复琢磨、试验,通过手工刃磨,改进刀体,调整工步,对所有的可能进行多次试验后,一套极致完美的个性化刀具终于可以投入使用了。

夜里的灯,见证了他把一件事干到极致的过程。终于,数控机床生产的第一台弹性油箱下线了,他也在近50岁的时候学会了数控编程。

弹性油箱走向了智能生产,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截至目前,裴永斌已完成300多件弹性油箱生产任务,节约生产时间4000多个小时。



决战“埃博拉”


2014年10月,非洲尼日利亚凯恩吉水电站水轮机气缸活塞坏了。当地没人能修,如果运到中国来修,需要3个月,意味着当地居民将要在3个月里摸黑过日子。厂里决定让裴永斌远赴非洲去抢修。

当时,非洲正是埃博拉病毒暴发期,家人都不同意裴永斌去。他还是毫不犹豫踏上了征程。

他从国内带了一些量具、刀具过去,但到了工地,还是傻眼了,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旧设备,没有一台适合的。只能靠经验自己想办法。他用一台意大利老设备,连搬带吊地工作。在近40℃的高温里,为了抢任务,中午不停机,晚间连班,连续工作了4天,提前3天完成了抢修任务。非洲人对他翘起了大拇指:“你不仅是中国劳模,也是非洲劳模呀!”

回到哈尔滨的第二天,裴永斌就发烧了,体温40℃。一听说是从非洲回来的,哪个医院都不敢收他。大夫对他说:“不是不收你,而是我们看不了、不会治。”

最终在黑龙江省医院隔离间住下的他,连续10天发烧不低于40℃,每天8瓶药。后来,问起他当年的经历,他一脸诚恳地说:“感谢屠呦呦的青蒿素。”

这次经历后,裴永斌更加重视技能的“传帮带”。这间挂着“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牌子的会议室,是裴永斌的又一个重要工作地点。橱窗中陈列摆放着“6.18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永斌QC小组全国机械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二等奖”“大型潮汐能导水机构加工技术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多项荣誉证书,还有他参与编写的《OPL标准作业单点培训教材》。该材料已被下发到水电分厂各生产班组中,对哈电电机班组级技能培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岗30多年来,他每年平均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10项以上,共计380多项。经他培训的职工已经超过980人次,带出的徒弟中很多人已成为技师、高级技师及“免检”个人。


(2021年发表于《哈电记忆》,原文有改动)

返回上一页

友情链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       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哈尔滨电气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