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电机公司自主研制的高性能、高效率、高稳定性的31号机组,今天正式移交三峡集团公司,标志着我们圆满完成了三峡电站的全部制造任务。”6月2日,在三峡地下电站举行的31号机组交接仪式上,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哈电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邱希亮充满激情的发言,不仅是向在场来宾,同时也是对外宣布:“哈电机公司承担的三峡工程机组研制任务,向国人、世人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实现“一台比一台好”目标
当31号机组顺利通过72小时试运行时,该机组毫无悬念地再次被评为“精品机组”。至此,哈电机公司研制的三峡机组圆满实现了“一台比一台好”的目标。
31号机组为哈电机公司承制的三峡地下电站两台机组之一,也是该公司在三峡的收尾工程。在此次机组移交仪式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飞盛赞哈电机公司生产的机组“不论是定子还是转子的同心度都超过了标准,达到了精品机组的要求”。
邱希亮在现场看着这台获得用户肯定和好评的机组,以优良的运行状态投入运行,心里感到无比激动与自豪。他坦言,“能够制造三峡机组是几代哈电人的梦想。从三峡左岸机组的技术引进,到右岸机组的自主创新,再到三峡地下机组的全部国产化,哈电人不仅圆了几十年的三峡梦,而且成功地创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三峡模式’,实现了发电设备制造技术由追赶到超越的转变。”
邱希亮回顾了哈电机公司投入三峡工程机组研制的日日夜夜。自1997年9月承接任务,如今三峡左岸8台、右岸4台和地下2台的14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终于圆了哈电机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三峡梦,而且一台比一台好。”
1997年,哈电机公司还只是一个分包商。回想当时,作为阿尔斯通公司的分包商,哈电机公司签订了8台套左岸机组的分包合同,因为是分包商,哈电机公司承担了60%的工作量,但只赚得了20%的利润。作为国家战略的引进工程项目,哈电机公司引进了全部的700兆瓦巨型水轮机技术,派出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出国学习技术,并消化吸收。
而在2004年,哈电机公司的角色已是举足轻重。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哈电机公司作为独立承包商与三峡公司签订了右岸4台机组,在这4台机组上创造出了空冷技术,攻克了水轮机的世界性难题以及绝缘等二十几项科研难关。其中,“巨型水轮发电机空冷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2台机组达到了精品机组的水平。
转眼到了2007年,哈电机公司再次承接了三峡地下机组研制任务。为了确保水轮机的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哈电机公司提出“实现三峡地下电站机组创精品,夺金牌的目标”。为此,该公司全面总结和吸取了三峡右岸电站水轮机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的经验,对三峡地下电站水轮发电机组进行了优化改进和创新,实现了全部国产化,使2台机组全部达到了精品机组的要求。
不久前的5月24日,32号机组顺利通过试运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广晶给予了高度评价。其机组主控指标、总体水平均高于右岸同类机组。而在此次移交的31号机组,其三导摆度、发电机噪声、定子机座振动等方面均达到精品机组的要求,一些指标优于32号机组。
打造精品机组之路
正如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清所说:“引进、吸收、创新不是一个轮回的事情,而是不断吸收、创新的过程”。哈电机公司生产的三峡地下机组是在三峡左岸引进、吸收,三峡右岸优化、创新基础上的再创新产品。根据三峡右岸机组安装、运行和维护的实际情况,哈电机对水轮机和水轮发电机进行了近二十多项完善设计,为三峡地下电站机组创精品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专家介绍,地下电站机组对水轮机部分设计进行了多项优化、改进和创新。如转轮叶片出水边和固定导叶出水边的设计改进,解决了卡门涡问题;与清华大学合作,对水轮机的调节保证计算进行了优化改进等。
哈电机公司副总工程师刘平安说,在水轮发电机方面进行了多项优化:下导轴承瓦进行了优化设计,大大降低了油槽的整体油温,提高了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对定子铁心穿心螺杆绝缘结构进行了改进和优化,有效避免了定子穿心螺杆接地,提高了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对上导滑转子和轴领绝缘处的绝缘结构进行了优化改进,有效地避免了因灰尘和潮湿等因数导致的短接现象,大大提高了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左岸引进消化技术
“国家扶持民族产业的政策,给哈电机公司带来良好机遇。”邱希亮表示,“哈电机公司实现三峡地下精品机组的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
早在三峡左岸电站项目14台700兆瓦水轮发电机组项目招标中,哈电机公司和阿尔斯通等联合承制8台机组的制造任务。按照转让协议,哈电机公司共接受阿尔斯通的设计软件40多个,涉及三峡机组设计制造的各项关键技术。
从1998年开始,哈电机公司派出大量科研、设计、工艺人员到国外学习,同时接受阿尔斯通的技术转让。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哈电机公司开始搏击三峡右岸机组。三峡右岸电站建设12台单机容量为700兆瓦的机组,同样采用国际招标形式。此次用户提出竞标企业要把模型统一拿到第三方实验平台上进行测试。除了参与左岸电站项目的外国制造商,也包括哈电机公司这个刚刚“出徒”的企业。按照要求,为电站研制的模型试验装置及转轮要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进行对比试验,分析比较各家技术的先进性。经过激烈竞争,哈电机公司顺利通过了试验,而且在某些技术环节上,比左岸全部引进的机组性能还有提高。
技术专家介绍说,当时,左岸机组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但他发现发电机使用的常规转轮负荷达到70%时,存在由于脉动导致的不稳定现象。外国专家认为,这已经是最好水平了。5年间,技术专家带领有关人员先后制定了20多个方案,进行了100多次试验,终于创造了奇迹,试运行结果显示:机组运行稳定,各部位温度、振动摆度、流量正常。其中,推力瓦温差达到1.4摄氏度,为所有三峡投产机组最小数值。
右岸独创空冷技术
在三峡右岸大型发电机组上首次使用空冷技术是哈电机公司的一项技术创新,也因此成为“独霸”国内巨型水轮机市场的秘笈。
与水冷技术相比,空冷技术具有经济实惠、维护方便、安全性好等优点,但在700兆瓦的大型水轮发电机组采用空冷技术却是一个世界禁区。该机组空冷技术的重大突破是线圈的风冷技术。线圈是水轮发电机组的心脏部分,国外水轮发电机组线圈都是采用水冷技术,水冷系统出现故障难以维修,同时占地面积过大。哈电机公司制造的机组成功解决了技术难题,而且冷却效果大大优于水冷系统。
三峡右岸第一台机组发电时,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技术领先国外水平,可以说哈电机公司的这项技术独步世界。
地下机组再次争雄
三峡地下电站共6台机组,哈电机公司生产制造其中的2台机组。在投产前,不论是三峡集团公司还是哈电机公司在机组创精品上达成了要把地下机组打造成精品的共识。确立了“质量零缺陷、配件零少件、交货零拖期、服务零投诉”的“四零”目标。
两国三方,“同峡”争雄,地下机组再次“论剑”。三峡地下电站机组的生产,仍然面临着两国三方“同峡”争雄的“打擂”局面。此时,哈电、东电和法国GEC-ALSTOM3家公司各自承制2台地下机组,又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能否提前发电成为获胜的关键。
哈电机公司不失时机地采取了果断措施,对地下电站机组开展攻关竞赛活动。32号机组转轮在生产过程中祸不单行,转轮在焊接工序即将结束要进行加工时,2010年8月4日的一场暴雨,使加工该件的滨海大件公司厂房被淹,16米立车瘫痪。32号机能否正常生产,顿时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灾害面前,哈电机公司派出精兵强将全力抢修设备,经过15天夜以继日的拼搏,16米立车终于恢复了生产,为32号机组转轮后续生产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并高质量、高效率地确保了在三峡工地如期安装。
事实上,这只是三峡地下机组生产中一个小小战役,究竟攻克了多少技术难关,克服了多少困难,谁都无法数清。但有据可查的是,哈电机公司自1997年9月签订三峡左岸机组合同到2011年6月2日三峡地下电站最后一台机组移交,共生产了14台机组,7000名哈电人历时14年,总共5020天的拼搏奉献,终于圆了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三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