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清华大学能动系的15名师生走入了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了为期两周的生产实习生活。
哈电电机结合校方的需求,为学生们精心安排了涵盖科研、设计、制造工艺、安全生产等多项有针对性的实习内容,其中包括专题讲解、现场参观、师生互动、室外拓展、联谊竞赛等多种形式,让同学们在哈电电机能有更多的收获。
清华大学流体机械支队实习札记
2018年7月8日,细雨微朦。清华大学流体机械支队抵达哈尔滨,由此开启了由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哈电电机)为我们周密筹备、精心安排的为期两周的实习生活。
7月9日,实习正式开始。我们一步入厂门,哈电电机欢迎我们的标语便映入眼帘。人力资源部负责接待的人员迎接我们入厂并且带我们了解了哈电电机内建筑的基本布局,他的热情让我们体会到哈电人真诚的待客之道。
首先是参观哈电电机的会展中心。这里陈列展示着哈电电机近七十年光辉历程中一些珍贵的剪影。1950年10月,电工五厂厂长白杨带领172名创业者来到了哈尔滨,筚路蓝缕,白手起家。1951年6月6日,“共和国装备制造业的长子”——哈电电机正式诞生。在电机厂成立的第二年(1952年),电机厂就生产出了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新中国水电产品自行设计制造“零”的突破。在此后六十余年,电机厂人锐意进取、奋勇拼搏,以“创新无限,动力不竭”的精神,引领我国发电设备高端领域不断前进。
如今,站在新起点,哈电电机秉承“为世界提供动力,为人类带来光明”的宗旨,以“打造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动力航母”为目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哈电电机拥有行业唯一的技术开发单位——大电机研究所。多年来完成了一大批科研攻关项目,获150多项国家及省市科技进步奖和发明专利。
哈电电机承接了目前世界首台1000MW机组——白鹤滩水电站机组的重要设计生产任务,产品遍布国内远销海外。“国内第一,世界一流”的口号给我们以极大的冲击与震撼。
接下来的课程里,来自哈电电机的各方面的专家为我们讲解介绍了轴流式、贯流式、混流式水轮机和抽水蓄能电站水力部件的主要特点和制造工艺。这些制造工艺路线较之课程内讲授的简单工艺路线繁复庞杂许多,还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困难。这些困难在每天伴随授课的工厂参观之中被我们进一步理解:一个工件的设计绝不仅仅是画一张图纸,还需要设计人考虑:我们如何利用现有的工具和技术把这些零件从钢坯铁水中脱胎出来。
水电分厂中的很多加工装备是我们之前不曾见到的:巨大的龙门铣床,头顶繁忙工作的重型起重机,还有最大加工直径为16米的立式车镗床。我们还得以见到一台走过六十多年风雨的“功勋设备”——至今仍在使用的9米立车。这台设备本由前苏联帮助建造,在苏联专家撤走之后电机厂人用简单的维修方式克服着技术知识的不足,对这台机床进行养护维修。现在,这台立式车床仍能以高精度加工部件,堪称奇迹。
我们在课程的参观中还见到了让我们深受触动的人——裴永斌,现任哈电电机水电分厂重金工段卧车组组长,高级技师,也是一位受到全国关注的“大国工匠”。他身怀用普通车床加工弹簧油箱的绝技,参加工作以来没有产出废品。三十余年来,他钉在这个岗位,创造出了匠人的奇迹。这种匠人精神,让我们对我们的未来发展之路有了新的思考。
在电机厂实习参观之余,我们也来到锅炉厂、汽轮机厂,全面地了解了“三大动力”。
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三家企业比肩坐落于三大动力路上,几乎于同一时期先后落成,也都有着光辉的成就。大家容易发现,锅炉、汽轮机、电机三种设备几乎就是一座电站的全部核心部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国家让共和国的动力之乡坐落于此,三家企业也由此开始了为共和国“贡献力量”的光荣历史。行走在两座和电机厂风格不甚相似的厂房里,观看着一个又一个在流体机械学科之下难以得见的零件被制造出来,感受到的却是相同的使命感——能源人为社会贡献清洁能源、先进动力的使命。
我们还有幸参观了哈尔滨的规划展览馆。哈尔滨曾是北方重镇、交通要道,在新的时代面临新的挑战,也不断发现新的机遇。通过规划馆的展示解说,一个未来的哈尔滨跃然眼前。这是这座老工业城市的新时代,也是能源的新时代,能源人的新时代。“三大动力”各自面临着能源转型期间的阵痛,也各自面向未来做出了自己的探索与尝试。这恰恰是我们新一代能源人的大舞台。
松花江波光粼粼,缓缓东流。阳光透过云层射向江面,安静而绚丽。可能斗转星移之间,阳光如此,江水依旧,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个时代建设的更好!毛主席预言的三峡电站已经落成,而在未来或许还会如此: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