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打铁,想必许多人脑海中会立即浮起这样的画面:沉重的大锤砸在通红的毛坯料上,咣咣作响,大火星子四处迸溅,长短粗细尖扁圆,定型任意。
对于这“粗犷”的铁器,“简单粗暴”表面覆盖下的,尚且是藏着深厚底蕴的技术“门道儿”。可如果面对的是化学成分极其特殊的合金钢,而且对尺寸精度又有着严格要求的部件,校起形来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在冷作分厂,李荣生和铆工技师潘明按照准备好的工艺规程,先把试件预弯形到抢修件的最大变形7毫米,再按照规定的工艺方法,将其修复至变形1毫米以内。这样,按照规定工艺制备的试件就制备完成了。
试件完成后,立即转到大电机研究所,材料应用研究室主任霍岩带着几名科研人员,详细评估试件热校形的工艺参数,获得了一系列有效的数据,并确定将热校形的温度控制在250-400度之间时,试件的机械性能和金相组织均不会发生改变。
温度过低不易校形,温度过高,则会对材质性能造成影响。
整个校形加热过程全凭操作技师的一双“火眼金睛”,工件要加热到暗红色,少一分则温度不够,多一分则会过热。小齿校形的主要操作者潘明一眼就能看出来“温度是否够用”。
每一个变了形的小齿,在加热前被楔子板隔开,需借助外力,将加热后的小齿校形一遍之后、冷却,再拆除楔子板,滑动转子槽楔检查修形效果,还要防止回弹。
变形小的齿,基本上一个回合结束战斗,便达到合格的状态。可是,多数齿的变形较大,需重复加热、打紧,操作两三次才能达到要求。直到校形达到合格标准,才能在转子线圈正式下线前,请钳工师傅再次对局部高点进行打磨处理。
时间是最不讲情面的黑脸包公,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高质量地完成这一技术难度大、而又繁杂的工序呢?
从研讨校形方案,到完成校形,相关总师、工艺人员、科研人员、一线操作者,集众智于一力。他们精诚团结、连续作战,甚至有时候一天连续工作18个小时。
终于,经过10多天的全力配合,32个励端小齿校形全部完成了,这是哈电电机首次在这类材质上采用热校形的工艺进行变形修复,也是电机行业技术、生产制造上的又一突破。
潘明说,这次抢修,是他退休前的“结业式”。毫无疑问,又是一个“满分试卷”。
转子小齿热校形修复的整个工艺过程,将由制造工艺部进行汇总编入相应文集,为哈电电机、也为业主积累宝贵的技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