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开始,59岁的裴永斌一直在万里之外的尼日利亚凯恩吉水电站忙碌。
这座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水电站,在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运行后,正在中国工匠手中进行检修。
“我的工作就是让旧设备焕发新活力。”全国劳动模范、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车工裴永斌对记者说。
这是裴永斌第二次远赴非洲。尽管已不再年轻,但凭借在部队磨炼出来的不怕困难的劲头,裴永斌依然勇于向困难亮剑。
18岁的选择
1982年,18岁的裴永斌来到内蒙古某部队当兵。结束新兵连训练后,裴永斌被分到了坦克团。当时,他特别希望学一些硬功夫,然而,下连队后,裴永斌更多的是参与“军民共建”工作,喂猪、盖房子这类活儿他都干过。
尽管不合心意,但他还是服从命令,做好每一份工作,他的认真被上级领导看在眼里。第二年,司令部需要一名作训助理,踏实努力的裴永斌脱颖而出。
到了作训岗位,裴永斌不仅更忙碌,面对的挑战也更大。他要负责训练物资的准备、回收等保障工作。
“我是北方人,不怕冷,但那时内蒙古的风沙是我没经历过的。”尽管如此,他还是顶着呼啸的风沙把各种器械保养得干干净净。
没有风沙的夏季,更难挨。“我们在山里训练,夏天草丛里有蛇。”裴永斌回忆说。
当战友们去吃饭时,为了不耽误后续训练,他经常饿着肚子整备器械。一个人忙碌时,他的手里总会拿着一根棒子,随时准备打蛇。
这段在部队锻炼的日子让他学会了遇到困难不躲避、不惧怕,大胆向前,勇于挑战。
练成“金手指”绝活
裴永斌有一个雅号:金手指。这源于他的一项绝活。
弹性油箱是水电站发电机组的核心设备,承载着发电机数千吨的重量。弹性油箱一旦出现问题,整个机组就会失去平衡,极易引起崩塌。
为了确保弹性油箱的质量,加工中必须把弹性油箱内圈和外圈的每一处壁厚控制在7毫米。裴永斌刚上班时就发现,加工过程中冷却液产生的烟雾让他无法看清楚走刀的情况,因此无法保证加工标准。
在部队培养的倔强性格让裴永斌开始了探索。调整走刀方式、更换冷却液、增加折射镜……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他没有放弃,而是再次尝试。
最终,裴永斌练就了一个绝活,不用眼睛看,仅凭手指一摸,就能判定油箱壁厚度和表面粗糙度,测量精确度不亚于专业仪器。
更让人敬佩的是,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将数字化技术引入弹性油箱加工,改变了这一工种苦脏累、收入低的局面。
两度“出征”非洲
工作30多年来,裴永斌所在的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和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业务联系,裴永斌加工的产品也被发往世界各地。
2014年10月,远在非洲尼日利亚的凯恩吉水电站水轮机出现故障,裴永斌被派去现场抢修。当时,尼日利亚正是埃博拉疫情的重灾区。
在尼日利亚40多摄氏度的高温天气里,裴永斌与20世纪70年代的老设备“较劲”,每天挥汗如雨,出色完成任务。然而,他一回国就病倒了。
2022年末,公司需要再一次派人到尼日利亚凯恩吉水电站检修设备。这次要维修的设备已经运行了半个多世纪,检修难度较大。有能力完成这项工作的人当中,裴永斌经验最丰富,特别是他曾经去过凯恩吉水电站,对那里的情况比较熟悉。
当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下来。今年3月,这位“技能老兵”再次“出征”非洲。
采访裴永斌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当地信号不好,时常出现卡顿。然而,在裴永斌看来,这已经比2014年时,一天只有两三小时的电、几乎无法洗澡的条件好多了。
“和我崇拜的战斗英雄比,我只是做了本职工作,微不足道。”裴永斌说,希望用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方式为职业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