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破译“天书”,给中国水电装上“中国芯”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在我国水电装备领域,曾长期面临一个“卡脖子”的难题——关键电磁设计软件受制于人。这不仅意味着高昂的成本与受限的服务,更让国家重大工程的设计自主权与安全可靠性面临潜在风险。
打破这片技术壁垒的,是哈电集团电机公司副总专业师乔照威。他以深厚的专业造诣、敢为人先的魄力与“十年磨一剑”的坚守,带领团队在自主创新的征程上,踏出了一条属于中国水电的攀登之路。
破茧:从“万行天书”到“中国代码”
“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不仅是乔照威的坚定信念,更是他行动的原点。他立下军令状:必须开发出属于哈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电磁设计程序。
挡在面前的,是430页、近万行如同“天书”的原始代码,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技术黑箱”。乔照威没有退缩,他像一位耐心的破译者,带领团队一头扎进这片代码的“荆棘丛林”。产品设计部深夜的灯光,见证了他们逐行解析、反复推演的数百个日夜。从基础理论推导到复杂算法重构,每一次微小的突破,都凝聚着无数心血。
历经两年攻坚,一套全新的、完全自主可控的电磁设计程序终于诞生。从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到多个标志性抽水蓄能电站,百余台机组的成功设计应用,成为它最有力的证明。这套程序不仅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更以其强大的适应性和高可靠性,为我国重大水电工程装上了“中国芯”,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领航:创新突破,填补国内核心设计技术空白
掌握了核心工具,乔照威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前沿。作为黑龙江省“头雁”团队核心骨干,他带领团队向水电科技的“无人区”挺进。
面对代表国际前沿的大型可变速抽水蓄能技术,他迎难而上。在博士后工作站期间,他主持课题,聚焦世界级难题,在电磁模型构建、高可靠性转子结构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成功填补了国内核心设计技术的空白。
当国家“双碳”战略对电网提出更高要求时,他再次临危受命,负责攻克“50Mvar高海拔分布式调相机”技术。在5500米极端海拔的严苛条件下,他力排众议,创新性地选择了更具潜力的凸极技术路线。这意味着从零开始,方案在无数次仿真与实验中迭代优化。最终,他们成功构建了完整的高海拔凸极调相机技术体系,在轴系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上展现出显著优势,为我国高端电力装备再添“璀璨明珠”。
坚守:荣誉归于过去,奋斗指向未来
非凡的付出,浇灌出璀璨的科技之花。累累硕果背后,是18篇论文、16项授权专利,以及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哈尔滨市“劳动模范”等沉甸甸的荣誉。
然而,在乔照威身上,最动人的是那份历经荣誉而不改的初心。“荣誉仅代表过去,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奋斗的路,永无止境。”他这样说道,也如此践行。庆功的喧嚣过后,他的身影依然常见于深夜的办公室与实验室。
如今,他的目光已投向更远方——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的下一代水电装备,正等待着他与他的团队,去定义、去创造。在科技强国的征途上,乔照威正以创新为笔,饱蘸汗水,继续书写着一名哈电人的担当与答卷。
通讯员:王学善







官方微信
